疫情封锁西方,中国11月外贸暴涨至3万亿元,外媒:创历史纪录
美联社指出,在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的这一年里,中国出口额依然打破了历史记录,并创下历史最大单月出口量。及早掌控疫情是关键。在国内疫情被基本掌控以后,各行各业开始稳步恢复运行。电子产品、医疗设备和防疫物资的需求量上升,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可观收益。
受访专家指出,疫情后国外采取的刺激消费措施使得国际市场需求未降反升,眼下临近圣诞旺季,需求更是激增;近期疫情有所反复,国际制造业有向中国回流的趋势,这支撑11月外贸创下了这一历史天量。外需不降反升,出口再创新高 中国外贸正在持续刷新历史纪录。
月出口强劲有三大支撑因素:其一,我国疫情管控及时,较早恢复了生产力。疫情后海外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国际市场需求未降反升。年底圣诞节和元旦的到来,加上外贸旺季的加持,使得出口进一步增长。其二,境外疫情的再度抬头导致部分国家生产链出现断裂。
年前11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外贸连续三个月实现累计正增长。出口方面,1至11月中国出口额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7%。进口则同比下降0.5%,贸易顺差扩大至22万亿元,同比增长26%。
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今年1―1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11月,中国出口26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出口增速创下2018年3月以来新高。亮眼的外贸成绩单,引发外媒高度关注。
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上海港也于今年7月和10月接连刷新集装箱吞吐量的月度历史纪录。中国港口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1%,增速创今年新高。
稳外贸倾向劳动密集型企业
为了应对当前外贸环境的严峻形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6月28日主持召开稳外贸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按照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要求,研究出台稳外贸的新措施。李克强指出,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条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风险冲击,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防控措施导致成本上升,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
《意见》特别关照中小微外贸企业,支持其融资需求并聚焦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在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加强支持特定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扩大出口信贷投放成为关键措施之一。据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介绍,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以小企业、人工运作为主,自有资金少,资金链条容易断裂。
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了一场稳定外贸的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和外贸企业的意见。会议强调,要根据保就业、保民生和保市场主体的要求,研究和推出新的政策措施来稳定外贸和外资,特别是要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支持,帮助大型骨干外贸企业解决问题,更好地支持就业稳定。
会议指出,要按照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要求,抓紧抓实抓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研究出台稳外贸稳外资的新措施,尤其要加大支持力度保住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并助力大型骨干外贸企业破解难题,更好支撑就业稳定。完善出口退税方式,加快退税进度。
「国际锐评」逆势新高!中国外贸不断向世界传递复苏力量
〖壹〗、年,中国外贸的稳定增长和质量提升,与中国经济的基础实力密切相关,也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精准施策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抗风险能力和韧性,也巩固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贰〗、年,中国外贸表现令人瞩目,全年进出口总值创下历史新高,出口总值同样创下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跨境贸易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这一“成绩单”显得尤为亮眼。
〖叁〗、年中国外贸成绩单亮眼,全年进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国有效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外贸在经历一季度大幅震荡后迅速回稳,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世界市场需求疲软,外贸“破冰”须多策发力
其次,4月份出口增长超预期,且外贸领域呈现出贸易方式持续变迁、同新兴经济体贸易增长、民营企业进口活跃等新特征,但疫情导致的世界市场需求疲软将在未来给中国出口带来影响。另外,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且常年保持较高外贸依存度,当发生重大国际突发事件时,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放大效应”。
其原因可追溯到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各经济体依然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各国的外贸需求下降,全球贸易量出现萎缩。在全球需求疲软、结构失衡的背景下,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继续提高。
第四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美国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属于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站主导地位,其本国经济状况必然与世界市场有直接连系。注:此时世界市场早已形成。美国本国经济受损,市场需求疲软。未保护本国经济,所以贸易壁垒。提高本国关税,阻碍进口,扩大出口。
正值美欧债务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之时,中国近日宣布将于8月中旬在香港正式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国债。此举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彰显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经济金融合作的决心;同时,也为全球金融市场注入了稳定剂。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3年,新兴国家在全球GDP的比重将达到50.2%。【考点链接】经济生活角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开放市场,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当代世界多边对话会召开,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补充:未来中国外贸行业的国际国内形势,2015年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增幅有限,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风险不容低估。近期,全球经济先行指数已有所减弱。
数据看中国vs世界:2023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
〖壹〗、- 美国2023年人均GDP为81632美元,同比增长92%,排名第6位,人均GDP是中国大陆的5倍。- 中国人均GDP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扩大,但预计将在2027年超过世界平均值。 中国台湾省和韩国的比较 – 中国台湾省2023年人均GDP为32443美元,较2022年下降0.61%,排名第39位,较去年下降6个位次。
〖贰〗、中国人均GDP:12514美元,相比2022年12813美元下降了34%,排名世界74位,较去年排名下降6个位次。这也是中国20多年来首次出现人均GDP负增长的情况。中美差距进一步拉大 2021年,中国GDP总量与美国相差52514亿美元,2022年,两者相差73644亿美元;到2023年,中美差距扩大到96958亿美元。
〖叁〗、中国在2023年的人均GDP排名中位列全球第69位。具体信息如下:人均GDP数据:中国在2023年的人均GDP为94万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约为25万美元。增长情况:虽然与美国的排名存在差距,但相比1992年的人均GDP 366美元,中国已经实现了显著的增长,从全球180多个国家中的150名之后跃升为准高收入经济体。
〖肆〗、在人均GDP的排名中,我国位列倒数第四,仅为25万美元。与印度、巴西和印尼相比,我国的差距较为明显。俄罗斯、墨西哥和土耳其的人均GDP虽然高于我国,但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仍有差距。总的来说,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均生活水平各有差异,体现了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伍〗、根据2023年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各国人均GDP排名中,美国退居第六,而日本则跌至第30位。中国的表现如何呢?中国在2023年的GDP总量为1206万亿元,增速2%,人均GDP为94万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约为25万美元,位列全球第69位。
新冠病毒全球死了多少人
新冠全球已导致超过680万人死亡。这一数据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信息得出的,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数据动态变化:这一数字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疫情的进展和数据的更新而有所调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7月,全球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过690万例 。不过这一数字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以及统计的进一步完善而有所变动。要获取最新、最准确的全球新冠死亡人数,建议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卫生部门等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
新冠病毒疫情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接近100万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最近数据更新,全球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病例数约为100万人。 在中国,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少,约为4000人。这一数字相对较低的原因是中国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防疫措施,并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和配合。
全球新冠死亡人数超过6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截至2023年5月,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已经导致全球超过6亿人死亡。这一数字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染病的死亡人数,凸显了新冠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巨大冲击。
亿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截至2023年5月,新冠疫情已经导致了全球超过6亿人的死亡,这一数字是所有传染病中最高的。新冠疫情对全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应继续关注疫情的发展趋势,加强防控措施,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二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logserver.cn/zsfx/202504-43241.html